核心期刊怎么能通過初審?
然而,即使是小心翼翼的作者,可能也難以準確把握期刊的這一審稿準則。打開影響力極高的社科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的主頁,作者也只能從期刊簡介和投稿須知中獲取有限的信息。事實上,期刊需要動用更復雜、更多元、更靈活的評價尺度,以確定稿件是否適合期刊。
社科期刊的“適合度”標準至少包括期刊的學科領域、宗旨和符合出版要求的最低標準。在初審階段,期刊編輯幾乎會以“一票否決”的方式拒絕未能通過適合度審核的稿件,而在接下來的審稿過程中,面對處于“灰色地帶”的質量相似的稿件,期刊仍然需要依靠適合度標準來作最后的決定。
那么,哪些是起決定作用的適合度標準呢?除了顯而易見的一些原因,如選題明顯超出期刊的學科范圍、字數不足等,稿件的整體風格、新穎性、重要性、創新性、研究的邏輯性、必要的學術規范等方面都是期刊考量適合度的關鍵內容。
01
整體風格
研究層次主要分為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A研究強調原理,應用基礎研究是將理論運用于實際問題,獲得新知識,應用研究則更偏向某個具體的應用目標。大多數人文社科學術期刊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主,如《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既鼓勵對農業經濟本質規律的探究,也關注反映農業農村現實問題的有深度的來稿。
期刊類型和研究層次影響了對文章研究主題、方法、價值和語言形式上的偏好。綜合性期刊在研究主題或選題上更偏向中觀或宏觀的研究,專業期刊則相反。以《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例,相較于探討某鄉村垃圾處理的文章,編輯更青睞研究全國區域農村面源污染的論文;研究方法上,以基礎研究為主的期刊注重理論思辨,應用研究類期刊則傾向于調研和數據分析;價值訴求上,綜合性期刊以回應重大現實和理論問題為己任,專業期刊則力求深入展示某學科領域的最新發展;語言形式上,學術期刊特定的陳述方式通常由不同學科及其研究方法所長期形成的術語、慣例和邏輯決定,因此,作者在語言運用上要服從學術傳統和習慣,去除個性化表達。
如何才能判斷出期刊的這些偏好呢?以《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例,除了細讀年度征稿啟事和投稿須知,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閱讀目錄。期刊目錄從欄目設置、文章標題和欄目編排中傳遞了期刊的辦刊意圖,只要稍加分析期刊目錄中對研究主題、方法和價值上的偏向,而不是僅僅留意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內容,或只是檢索數據庫,你就能大致領會期刊的風格。其次,利用期刊提供的審稿或修改意見也是了解期刊定位的有效途徑。如《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已向廣大作者開放了預審服務通道,通過提交預審單,編輯就會及時反饋期刊的要求。如果你認同期刊的文章類型和價值取向,你的稿件也必然要與之保持一致,這是投稿成功的前提。
02
新穎性
新穎的標題首先要做到簡潔和易于理解。試想一下,你將如何通過一句話來概括你的研究?如果你的研究是完整的,其中應該包含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目標和研究結論。但是,要將所有這些內容濃縮成20字以內的短語或詞組,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你需要精簡你的標題,同時又能明確傳達你的研究主題。
簡潔又易于理解的標題取決于準確的概念和清晰的邏輯關系。在綜合性社科期刊中,常用的標題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A的B、C和D;A的B與C;A的B;A對 a的C;A與a的C;A的C與a的D,等等。A(a)代表了研究對象,B、C、D則是研究目標。研究對象必然涉及到概念,不少作者可能以為,多用熱詞或新詞會更有利于發表,但這會引發一些嚴重問題,如熱詞的內涵和外延過大、使用頻率過高,而新詞缺乏認可度,無法被檢索等情況。因此,最恰當的概念是有限定的、但又廣受關注的概念,這使你的研究免于陷入過泛或過偏的指責。
從常見的標題結構來看,研究對象最多不超過兩個,研究目標不超過三個;研究目標之間呈現并列、承接或因果的關系;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多為單層級的,不存在復雜的交叉或復合結構。如《刑事司法人工智能的包容性規制》《大數據技術與傳統文獻學的現代轉型》等,這種標題結構和邏輯方式顯然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03
重要性
有的作者對引言功能不以為然,他們不在意所做研究與已有文獻的聯系,覺得自己的研究源于自己的獨立思考,只要這種思考足夠有說服力,研究就是有價值的。而現實情況在于,絕大多數研究都不是憑空而來,它連接著過去、現在和未來。正如一位學者所言:知識斷言并非,也不能從零開始;在概念、方法和時序上,它們都承載著自己學科領域的起伏和演進。這也正是期刊編輯如此關注論文引言的原由?,F在,對重要性的評判轉為對引言的審讀,期刊編輯主要會評估以下幾點:
(1) 你是否閱讀了所有相關文獻?
(2) 這些文獻都是高質量的文獻嗎?
(3) 你是否建立了內在的主題脈絡?
(4) 你對文獻的理解和評價是準確客觀的嗎?
(5) 你如何對文獻的不足作出改進?這種改進具有怎樣的意義?
04
創新性
05
研究的邏輯性
研究的邏輯性就是論文整個邏輯推演的嚴密性,也有國外期刊編輯稱之為“內容流暢性”。從定量研究來看,一篇定量分析論文的正文主要由引言(前言和文獻綜述)、數據和方法、研究結果、討論和結論構成。也有期刊要求作者專門闡述分析框架。對研究邏輯性的判斷從引言部分便已開始:你對文獻的批評是否來自準確和全面的文獻綜述?新研究是否能夠彌補文獻的缺陷?接下來,你的分析框架需要展現研究的邏輯結構或論證的路線圖,從分析框架可以看出你的研究是否建立在有效的分析計劃之上。研究的方法質量是確保邏輯嚴密性的關鍵,編輯審查定量研究中的統計學測量方法,主要包括數據收集、自變量和因變量的界定以及度量指標是否準確反映目標概念。研究結果是論文邏輯推演的終點,它的可靠性取決于論文對相關要點是否進行了充分的邏輯論證,不存在可疑的疏漏,也沒有額外的猜測。在討論和結論中所作出的推斷和啟示也都基于已知曉或證實的發現。
與之相比,定性研究沒有嚴格的自變量和因變量的設定及測算,也不依靠模型的分析,但多數以調研為基礎的定性研究,其邏輯性要求與定量研究有相似之處。首先,很多定性研究都源自個案分析,你需要證明案例的重要性和獨特性能夠抵消小樣本量和弱研究設計的不足。其次是核心概念的界定。與定量研究一樣,定性研究也需要圍繞核心概念來展開論證,概念準確與否將直接影響論證邏輯能否成立。除此之外,影響邏輯性的因素還包括數據收集和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有可能使用不同的傳統研究方法,這些方法都有自己的研究范式,如現象學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等,但有的定性研究并不屬于某種方法,但卻有自己的研究視角,如政治的、法律的、經濟的、文化的,等等。研究視角或方法決定了整個研究的邏輯結構。同樣,對案例的闡釋必須依據可靠的理論、事實和發現,不能參入個人的主觀判斷和假設。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每年約收到2000篇來稿,因研究邏輯性問題而被拒稿的情況不在少數。作者在研究邏輯性方面經常暴露出以下問題:一是沒有清晰的分析框架,對研究進路缺乏科學嚴謹的邏輯組織;二是目標概念界定不清,沒有準確的定義,就難以把握概念的內、外部結構,也就自然無法找到衡量概念的有效指標;三是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選取標準缺乏說服力,一個變量之所以存在于評價體系中,往往只是由于其數據更容易獲得。邏輯漏洞是嚴重的內容缺陷,因此你必須盡力避免因上述問題而造成的邏輯性差錯。
06
必要的學術規范
參考文獻
以《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例,要求參考文獻數量不少于15條;近三年文獻占文獻總數一半以上;大部分期刊文獻來源應為核心期刊;必須是最強相關的文獻;不得多次自引或引用同機構、同責任人的文獻。
文獻復制比
語言表達
有的作者經?;煜哐芯亢蛯W術研究的區別,將學術論文寫成政策研究報告;有的作者難以用學術語言對調研材料進行概述,造成滿篇口語的情況;還有的作者習慣使用長句,這使語病的發生率顯著提高,也給編輯審讀帶來困難。